笔记:文明的进程——文明的社会发生和心理发生的研究

序言

这篇序言是埃利亚斯在1968年,亦即本书出版30年后撰写的。

问题的提出

社会会长期朝着某一方向发生变化,总体上专业术语称其为“发展”:人的行为和经验,由外部强制和自我强制来控制的个人情感,以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的所有行为构成,(人的情感结构和情感控制结构)会长期地朝着某一个方向变化。

问题在于,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是否可以在个人结构的长期变化与社会结构的长期变化之间找到某种联系?

埃利亚斯摒弃了把发展概念与机械的必然性或目的论练习在一起的形而上学观点。他认为以往对于社会长期变化和发展进程的研究缺乏实证证据支持。因而,他有着为普遍意义的社会进程和特殊意义上的社会发展理论提供研究基础的野心。

(这里的问题在于,什么是埃利亚斯口中的普遍意义的社会进程特殊意义的社会发展理论;以及,什么是机械的必然性机械论的必然性以及目的论

在本书中,他试图解释大众惯常使用但是并不科学的文明概念。他认为文明是一种朝着情感控制越来越严格、越来越细腻的方向发展的个人结构的变化;由有羞耻感和难堪界限迁移造成的人的感受的变化,以及在就餐方面,由餐具的多样化引起的人的举止行为的变化。

在社会形态变化方面,本书则主要研究了国家的形成过程,以及作为其补充现象出现的多样化趋势。埃利亚斯指出,社会变化十一个相当模糊的概念,它没有区分不涉及某种“社会变化”是否同时也涉及社会结构的变化,他也没有区分,这种“社会变化”是否始终朝着更加统一的方向发展

此外,本书还有志于解释个人心理结构(个人结构)和社会结构(它把许多相互依赖的个人聚集在一起)的关系。埃利亚斯认为,个人心里结构和社会结构都是变化的,在长期发展过程是互相依赖的。

对帕森斯的批评

埃利亚斯对于帕森斯的社会发展理论进行了批评。帕森斯的理论使用变量形对社会类型进行解读。他认为每一个社会是不同的变量形相混合的结果。此外,他认为团体情感相关联,而社会非情感相关联。此外,他认为个人和社会结构是同一个基本行为体系中的不同阶段或方面。社会中的非情感形式本质上是,个人“为了有纪律的组织和个人的长远利益而承担的放弃眼前满足的义务”。

埃利亚斯认为帕森斯对于社会的理解是相当静态的,将社会变化简化为了社会状况,这种简化反而使得社会学理论更加复杂。他构建了两个对立的变量形,使得不同社会之间的细微差别和渐次的变化消失了。社会的发展成为由一个状态(情感)到另一个状态(非情感)的转变。此外,帕森斯的理论在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上是十分模糊的,个人被视为真正的现实,而社会则被视为次要的现象。

此外,不变的状态被帕森斯视为正常的状态。亦即,帕森斯认为社会在同场情况下都处于一种稳定不变的平衡状态。只有当规定的义务被忽略的时候,社会才会发生变化。而变化后的社会,又会力求达到新的平衡,社会变化是由于干扰而产生的处于两个不变的正常状态的过渡状态。埃利亚斯也指出,帕森斯的观点可能是受到了涂尔干的影响。涂尔干对于任何社会关系的比喻,是互相渗透这实际上预设了人和社会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东西。

埃利亚斯的主张

而埃利亚斯则主张,个人社会不是两种割裂的状态,而是指一个人不同的但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此外,个人和社会都处于一种变化的结构之中,而不是“正常地”便处于一种不变的状态。应该是不断变化的社会结构为前提研究处于某一特定时期的社会状况。这与认为应当以不变的状态为标尺研究变化的主流社会学观点是相异的。在这种观点之下,国家的发展和文明的进程只是一种“附属的东西”。

埃利亚斯的这种主张实际上使得社会变化,以及文明进程这种动态过程成为研究的对象。由于当时主流的社会学研究对与社会状态的强调,这一对象在研究当中是消失了的。

19世纪的社会理论家例如孔德、斯宾塞、马克思、霍布豪斯等提出了有关社会长期发展的理论。但是这些理论不能够完全符合20世纪社会学使用更加丰富的经验材料所进行的验证。其中的一个主张,及社会必然朝着进步和完善的放下发展,已经被20世纪的社会学家所质疑。

社会学发展的两个阶段

20世纪的社会学家背弃19世纪理论的重要体现,在于不在重是社会进程、社会起源和一切社会形态的发展等问题。孔德、斯宾塞、马克所、霍布豪斯等理论家提出了有关社会长期发展的理论模式。这些理论一部分被20世纪的社会学的证据推翻了。19世纪的社会学理论持有一种信条,社会必然朝着进步和越来越完善的方向变化发展。然而,对于这一观点的反驳不应建立在完全抛弃对社会发展的研究的基础之上。对于19世纪主流的发展社会学采取第十态度的人,并不是单纯的本质科学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在反对理想之上和社会信仰至上的做法。

19世纪的社会学为何是面向“发展”的

埃利亚斯将19世纪和20世纪社会学家对于社会发展不同的立场,归咎于社会中各个阶级所处的状态。19世纪中,工业阶级(工商业市民阶层和工人阶层)处于上升阶段,给予表达他们对社会的信念、理想和长远目标与希望。这些声音压倒了只在巩固封建王朝和贵族权力、维护和保存现有社会制度的声音。 前者处于上升阶段,对未来充满希望,他们的理想是未来而不是现在,因此对社会的形成和发展特别感兴趣。19世纪的另一些人,反对自己所处的社会在工业话过程中发生的变化,他们的信念是维护和保持现存的传统的的东西。19世纪的社会学家是前者的领唱此外,19世纪欧洲g工业过之间不断互相竞争,扩张殖民地霸权,不仅仅是国家内部的各个阶层,这些国家本身作为整体,也正在想扩张的社会形态崛起。

###20世纪的社会学为何是反发展的

20世纪的大合唱中,怀疑发展的意义的人的声音不断提高。对于他们来说,人类美好的未来或本民族的未来并不是什么特别值得追求的东西。他们把社会的信念寄予现代,寄予本民族的维护和保存,将现存的社会形态、过去的东西、传统的东西以及传统的社会体系视为最高价值并把它们理想花了。进步不再是一种理想。

引起这一变化的原因包括战争的危险,和新式武器的威胁。所有一切造成一种局面:一面是进步速度,尤其是科学技术领域的进步速度的加快;另一方面是对所取得的进步的意义以及对所有的进步意义表示的不信任。

20世纪的市民阶级和老资格的工人阶级在工业国家内替代了王朝时代的贵族和军事实权派成为国家的统治集团,他们的上升走到了尽头。出阶级意识以外,民族意识的作用越来越大。除了阶级的理想之外,被视为最高价值的民族理想也越来越重要。对于他们而言历史的变化只涉及表面的东西,民族是永恒的,民族的基本特性是不变的。战争引起了国家一页之间的倒退,初次之外,老牌工业国家在传统的民族自我意识和共同理想中习惯于把本民族的文明和文化视为全人类的最高价值,因而对前途感到失望。这两个阶级越来越把自己与民族等同起来,促成他们形成当时社会中的一种信念,把自己的民族视为人类生活中具有最高价值的民族。

19世纪的观点把未来理想化了,而后一种观点则是把现在、此时此地做存在的国家体系理想化了。

只注重状态的社会学理论将人们在一种社会体系中高度统一和较高的社会民主化视为利索当然,又将这些东西视为可以达到的。而这种社会学理论的弱点在与,不可能用于研究努力和非自由人比例很高的社会、或者封建社会和等级社会。

20世纪个体观念的形成

在所有民族国家的价值体系中,有一种倾向于把社会和民族视为最高价值,另一种则倾向于把独立的人,把封闭的人和自由的个人视为最高价值。在文明的进程中,个人的结构是朝着一定的方向发展的。这便是下文中将要使用的“文明”概念的核心。

将个人看作完全自由、完全独立的人,看作是在内心完全独立自主的、与其他人想隔绝的“封闭的个性”,这样一种个人观在欧洲社会发展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在古典主义哲学中,这一途径是以认识论的主体这一形式出现的。作为一个哲学的人,每一个个体完全可以凭借他自己的力量来火的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而不需要想其他人学习。

内部与外部一切其他的人和事物想隔绝。这一自我认识究竟是一种永恒的、无需做任何解释的人类所共有的基本经验,还是只是反映了有人所组成的社会形态的某一发展阶段以及处于这一阶段的那些人所具有的特点?在本书中讨论这个问题有两重意义。一方面,如果不去动摇这种自我认识,不去动摇这种利索当然的封闭的个人观念并对其进行讨论,就无法理解文明的进程,另一方面,本书中形成的文明理论为这个问题提供了依据。

为了是地心说的宇宙观过度到日心说的宇宙观,不仅需要新的发现和不断几类有关的只是,而且还需要提高人们在思维中与自身保持距离的能力。日心说的宇宙观代替以地球为中心的一生活在地球上的认为中新的宇宙观的前提是情感控制,特别是自发的情感控制的加强。这种情感控制是在社会中形成发展起来的,这是文明进程的一个方面。每一种比较高级的、需要抑制情感的反思,特别是科学的思维和观察都要求思维者在思考过程中与对象保持距离。然而,在这一阶段的人的自我认识中,这一距离被视为思维者与他所思考的对象之间世纪存在的距离。

在人的自我中所意识到的隔开“主体”与“客体”,隔开自我与他人、社会的那堵墙就是文明所要求的,部分为自动起作用的自我控制。从把自然视为观察者眼中的风景,继而把自然视为认识的课题,发展到把每个个人视为一个完全鼓励的、与其他人和物无关的、封闭的个人这样一种自我认识,以及当时的其他许多发展现象都是文明发展的特征。所有这一切都是人朝着自我意识的更高阶段发展的标志。在这个更高的阶段,作为自我控制的情感控制加强了,思维过程中主客体的距离拉大了,受自发情感支配的行为减少了。在这一更高的阶段,人们对于自身的这些特点虽然已经有所察觉,但是还没有在思想上与之拉开距离,还没有把这些东西当作研究对象

文明发展的特点在于更加严格、全面而又试读的控制情感。被进一步假球的自我控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严格地组织自发的情感不敬控制就直接在行为中任意地表现出来,这便是被看作外在的东西,被看作隔开个人的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无形的墙。本书的文明理论将有助于使人认清在被我们成为近代的那个时期错误的个人观,并与之保持距离,从而开始重新形成个人的观念。只要仍然把人想象成封闭的容器,就无法理解,为什么在一个历经许多待人的文明进程中,个人的结构发生了变化,而人的本性却没有便。完全独立作出决定、独立行动和存在的个人的观点是人的一种发明,这一观点是某个发展阶段上人的自我认识的一个特点。这部分地因为人们错把理想当作现实,部份的 因为人吧自我控制机制无话了,把人的情感与人的行为机制想隔绝,把人的情感与行为以及与对行为的直接控制相隔绝。

开放的个人

开放的个人或多或少地有用一种相对的但绝非完全的和绝对的的自主权。事实上,“开放的个人”的整个一生都必须向他人看齐,补习依靠和依赖于他人。人生来需要相互依存,而者中需要是通过社会学习、教育和社会化过程唤起的。因而,人总是以多数形式、以形态的形式出现的。形态的概念比任何其他社会学概念更加清楚地标明,被我们称作社会的东西,既不是从脱离社会而存在的个人特征中抽象出来的,也不是一种脱离个人的体系和整体,而是有许多个人所组成的互相依存关系的本身。形态便是本书研究国家形成这一过程的出发点。这一形态是由许多较小的、互相自由竞争的社会群体所组成的。